科目簡介
本科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、人類活動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,促進對本地、區域及全球議題的關注。課程涵蓋自然地理(如地貌、氣候、水文)和人文地理(如城市發展、工業發展、環境管理),強調地理技能(如地圖閱讀、實地考察技巧)和可持續發展觀念。
在課程中的重要性
地理為個人、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內的其中一個學科。在初中級為必修科目,每循環周1堂。在高中級為文憑試選修科目,每循環周6.5-7堂。
授課語言
授課語言以中文為主,部分初中級班別則以英語授課。
課程重點與進程(中一至中六)
根據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課程指引,剪裁及編輯具體校本課程內容,為本校中一至中六各級同學提供適切的地理課程。
初中級
中一級:了解本地議題(明智地運用城市空間─我們能否維持一個可持續的城市環境?)
中二級:了解本國議題(水的煩惱-太多與太少)
中三級:了解全球議題(與自然災害共處-我們是否比其他地方裝備得更好?)
高中級
中四級:機會與風險、河流與海岸、轉變中的工業區位、可持續發展的城市
中五級:動態的地球、農業、熱帶雨林、氣候變化
中六級:珠江三角洲區域研究
學習目標與所培養的能力
知識與理解:
- 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
- 掌握地理現象與議題在空間與時間上的變化
- 了解人與環境互動所引發的議題及其對資源管理的影響
- 認識自然環境特徵與功能的運作及相互作用
- 探究人類活動的特徵與區域概念的形成
技能:
- 發展地理探究能力,包括問題提出、資料收集、分析與推論
- 能從多來源選擇適合的數據並準確表達及組織
- 掌握統計方法與地理資訊系統工具進行空間分析
- 培養跨領域共通能力,如溝通、批判思考、解難與創意
價值觀與態度:
- 培養對多元文化、地方與環境的好奇心與尊重
- 意識到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
- 建立社會及國家歸屬感,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
- 理解全球互依關係,強調團結與合作精神
教學與評估方式
初中級
本課程透過日常作業及小測,有效鞏固與應用學生在課堂中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能。各級均設專題研習,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課堂以外的自主探究,進一步延伸及深化學習內容。研習形式包括海報設計、模型製作及小組匯報等,旨在拓展地理科學習的多元經驗。每學年亦安排一次實地考察活動,讓學生走出課室,透過體驗式學習促進對地理概念的理解與實踐應用。
高中級
本課程透過校本筆記、各類課業及小測,有效鞏固並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與應用。為強化地圖閱讀及實地考察相關技能,高中級學生將更多以實地學習形式進行課堂以外的地理探究。另為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,課程亦鼓勵參與坊間舉辦之地理科講座、比賽及模擬考試,以擴展學習視野,並強化其在香港中學文憑試中的表現。